诸葛武侯逐月出行图(诸葛亮武侯三元出行图)
目录导读:
有谁了解我国古代的凶神从辰?请不要复制夏达风息的那个衰神本的传播词。。。
择吉术内容广博,概之不外时、空、人、神四大方向。主要展现为符咒法术、择吉、择吉等几大方面,而互有融汇。今简单介绍后二种。 易卜择吉——除了守旧的大宗日课,四柱为中心的八字命理、风水择吉之外,还有:奇门择吉—作为选时抉地为要的奇门,在这方面历来就有很多运用。分年、月、日、时四家,一般事用时家即可,大事则要配合年家等综合选用。大六壬择吉——历来典籍论述较少,所见只有伍剑虹先生有较明确的、案例配合的解析。六爻择吉——这个论述也不多,运用却日益广泛。在刘汶德、邵伟华等君的书中皆有案例配合的实解。择吉——包括念佛、放生、布施、特殊止观等多种法门,具体可参看相应论著。比较看来,易卜择吉灵活性高,可以随时、随地、随人的进行。择吉作用与影响深广,后劲大。能融合自然最好。择吉之术同其他预测推算术一样,派别许多,大概有以下几种方法:1。从辰法:就是以神煞吉凶为主的选择法。“建除法”亦属之。这几个神煞的设定,着重是依据易理八卦、河洛之数、阴阳五行生克等。就时间的本身的吉凶神煞来讲,则分为“年家”、“月家”、“日家”、“时家”神煞的区别。就空间因时间不同而造成的吉凶,叫作“山家”。2。禄命法:也叫“造命法”。与子平法排八字、取格局相似。其理论基础,谓造葬课八字,犹如生人八字。假如财官有气,再得禄马贵人,合得拱夹大格局,未有不得富贵,故“造葬”甚注重和重视“造命法”。3。天星法:也叫“七政四余择日法”。所谓“天垂象示吉凶,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故克择要合天星,而天星当以“七政”、“四余”为主。——以上三者,最为重要,除此而处尚有:4。斗首法:以坐山斗首五行与四柱化气观生克关系。5。运气法:也叫“五运六气”。即基于五运六气的周期模式,以律气候之变迁,吉凶之肆应。6。演禽法:也叫“翻禽法”。仿六壬法四课三傅,以“彼禽失位,我禽得地”为择日吉凶准则。7。穿山法:即起山命之法,并仿人命起十二宫,而取“山命”、“房份”、“人丁”三者为主的择日法。8。紫白法:也叫“九星法”、“三元九星”或“三元紫白”。三元九星以紫白为吉的择日法。多取年月紫白,所以又叫“年月紫白法”。9。奇门法:以兵家奇门遁甲法使用于择日。10。六壬法:以六壬二傅四课之法使用于择日。11。太乙法:以太乙神数之法使用于择日。——以上“奇门”、“六壬”、“太乙”,合称之“三式”。三式合一,得算者福,失算者灾,有其神奇之处,故云:“三式合一乃为神。”12。三元法:乃曾子南先生所创之择日法。己有一段期间的实验,有些择日家也采用。我国择吉术,产生于唐,成熟于宋。“黄历”之称始于清代,那个时候清下设的钦天监,每年都要编制和颁发时宪书一册,供全国臣民择用。这几个被成为黄历的具注历本、择吉通书,将每日的喜神、恶煞及所宜所忌,标注得一清二楚,对于凡事都讲究趋吉避凶的中国老百姓来说,的的确确是非常方便的,所以极受欢迎,成为旧中国发行量最大、最能赚money的实用图书。因为市场需求量太大,又经济实惠,很多人纷纷开始私下刊行,为了扩大作用与影响促销其书,竞相标新立异、妄立神煞,自创推演之术,以便炫耀唯我独有,导致各种择吉通书泛滥成灾。 择吉术的百家争鸣,反而造成了具体选择时的混乱。一日之内,有吉神、有凶神,按这家说×时吉,以彼家云×时凶,使人无法适从。更有甚者,一个神煞弄出几个名目,方法异者其吉凶又同,导致很多择吉通书全无体统。所以,乾隆时修《四库全书》,学者们费了很大气力,统一义例,辨正神煞,删削谬妄,编成《钦定协记辩方书》,希望能纠正那个时候择吉市场的混乱状况,但这不过呢是一厢情愿而已。时至今日,由港台社会印刷发行的“民历”诸书,可堪称我国黄历之集大成者。这类印刷精美的现代黄历,把历代多种择吉历书上的内容,不加选择地统统照搬进去,让人眼花缭乱,不知所措,就好似一锅花花绿绿的大杂烩,使人无法下口汉代择吉术,以分为特征。诸家学说,自为一体。后世择吉术,以合为特征。各家学说,融为一体,而以黄历为表现形式。于是,我们此刻看见的择吉术以及黄历,是一个头绪纷繁复杂的择吉复合体。1。干支系统。 2。阴阳五行学说:其中包括阴阳学说、阴阳与五行的配合、干支与五行的配合、五行和四时五方、五行的旺相休囚和寄生十二宫、正五行、中针双山五行、缝针三合五行、洪范五行等等。 3。八卦学说:其中包括河图、洛书、先天八卦、后天八卦、十二月辟卦、八卦纳甲三合、小游年变卦,大游年变卦等。 4。纳音纳甲。 5。十二直,即建、除、满、平、定、执、破、危、成、收、开、闭十二客。 6。二十八宿。 7。九星术,又称九宫算。 8。六曜,又称孔明六曜星。 9。黄道黑道。 10。风水堪舆学说。 择吉术之所以难解、神秘,不但在于它理论体系的复杂庞大,更在于它拥有一个由各种名称怪诞离奇的神煞组成的庞大队伍。择吉术及其黄历实质上是一个由神煞构成,由神煞主宰的world世界。认识了神煞,就了解了择吉术和黄历。 择吉术的神煞因为来自不同的系统,所以不但数量众多,而且吉凶善恶,均不相同。时至今日,绝大都的神煞已很难找到其原来的归属了,只能按其不同的运动周期,划分为年、月、日、时四大神煞系统。 年神类神煞决定一年中四面八方的吉凶宜忌,以太岁为魁首,剖分为善恶两大阵营。恶神类主要有岁破、大将军、太阴、黄幡、豹尾、岁煞、岁刑、金神、力士、蚕官、蚕宝、蚕命、丧门、吊客、死符、病符、劫煞、灾煞、飞廉、白虎、大耗、伏兵大祸等。善神类主要有岁德、岁德合、岁干合、岁支德、博士、奏书等。太岁本身并无吉凶。叠吉星即吉,叠凶星即凶。因太岁为众神之首,力大势猛,故凶星叠太岁则祸大而无可解救,吉星叠太岁则福盛而绵长。所以旧通书说:“若要贵,修太岁。” 月神类神煞决定一月诸方的吉凶宜忌,以月建为首,也分为善恶两大阵营。善神以天德居首,其下有月德、天德合、月德合、天赦、天愿、月恩、月空、要安、玉宇、金堂、敬堂、普护、福生、圣心、益后、续世、阴德、阳德、天马、五富、驿马等等。恶神则有月煞、月刑、月害、月厌、大时、土符、大煞、游祸、天吏、九空、地囊、九坎、九焦、天官符、地官符、飞大煞、月游火、阴府太岁、月克山家等等。月建和太岁一样,也没有绝对的吉凶,叠吉神则吉,叠凶神则凶。 日神类神煞决定一日的吉凶宜忌,也分善恶两大类。善者有天恩、五合、三合、宝日、义日、鸣吠日、鸣吠对日、王日、相日、守日、民日、天巫、天医、福德、四相、阳德、时阳、生气、六仪、时阴、临日、不将、福生、母仓、天喜、吉期等等。恶者有四忌、四穷、四废、四绝、致死、八风、触水龙、四击、河魁、五虚、五离、厌对、招摇、血忌、归忌、血支、天罡、死神、孤辰、往亡、大败、咸池、行狠、了戾、反支等等。 时神类神煞只主一日中某时的吉凶宜忌。主要有日禄、日马、日破、日害、日刑、天乙贵人、喜神、天官贵人、福星贵人、五不遇时、截路空亡、日建、日合、青龙、明堂、天刑、朱雀、金匮、宝光、白虎、玉堂、天牢、元武、司命、勾陈、四大吉时、贵登天门时,等等。 众神煞的力量大小与强弱互不相同,而其所谓善恶吉凶,一般也各有所主,并非绝对。打比方说八风触水龙,最恨人乘船渡水;伐日专日,专给出军征伐者找麻烦;反支日不适宜上奏章;四离四绝不适宜出军远行;上朔日不适宜嫁娶上官;归忌不适宜远回;血忌不适宜针炙,等等,都是有所司掌,有一定针对性的。超出它们的职责范围,干什么它们都无论。因此不仅要掌握众神煞运行起止的规律,还应了解其所宜所忌,以定从违。 了解了众神煞运行起止的规律及其所宜所忌,接着下面的择吉选方就没有什么奥妙秘诀了。它的基本原则就是八个字:“以事为纲,以神为目”,或者是“以事为经,以神为纬”。这两句话之义都是说,选择吉日因事而起,依据所办事情的性质去寻找最能带来吉星高照的善神,同时明确最可能造成大灾大难的凶神恶煞,紧接着推算出善神所值之日与所理之方,这就是所需要的“黄道吉日”与吉山吉方。紧接着推算出凶神恶煞所值之日与所理之方,这就是所需避忌的“黑道凶日”与凶方。 于是,择吉的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择吉术皆有哪些神煞?其运作轨迹、性情好恶怎样?力量大小与善恶轻重之程度如何?等等。接着,依据所要办理的事情,寻找最适宜于它的吉神,以及它最为忌讳的凶神,趋吉避凶。从原则上说,每一位事情,皆有一至若干个最适宜于它的吉神和为它所忌讳和避讳的凶神。所办事情明确,所宜所忌神煞清楚,紧接着依据诸神煞之所从起,逐一推排,即可获得所需的吉时吉方。 后世择吉术是由汉代各家择吉术不断发展融合而成的一个复合体,于是,其神煞不但数量众多,而且吉凶善恶,均不相同。几乎每年每月每日乃至每时,都是既有吉神,又有凶神,此吉彼凶,互相矛盾。假如一遇凶神辄回避,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几乎没有可以干活的日子。于是,择吉办事绝不能完全拘泥于神煞的吉凶,而应有一个取舍原则和变通方法。择吉用日的取舍原则是:“凡吉足胜凶,从宜不从忌;凡吉凶相抵,德喜之事仍忌;吉不足胜凶,则从忌不从宜。”具体来讲,吉凶神煞互相夹杂及其对待方法不外这样六种情况。其一,吉足胜凶,从宜不从忌。其二,吉足抵凶,遇德则从宜不从忌;不遇,从宜亦从忌。其三,吉不抵凶,遇德则吉胜,从宜不从忌;不遇,从忌不从宜。其四,凶胜于吉,遇德始相抵,从宜不从忌;不遇,从忌不从宜,其五,凶又逢凶,遇德从忌不从宜;不遇,诸事皆忌。其六,凶叠大不吉,遇德仍诸事皆忌。并非一遇凶煞,不分力量大小轻重主次一概回避。希望能帮到你
诸葛武侯有哪些成语?
与诸葛亮有关的的成语有:三顾茅庐、鞠躬尽瘁、七擒七纵、初出茅庐、淡泊明志等等。扩展阅读:1。三顾茅庐【解释】:顾:拜访;茅庐:草屋。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。比喻真心诚意,一再邀请。【出自】:三国蜀·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。”释读解义:我本来是平民,在南阳亲自耕田,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,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。先帝不由于我身份卑微,屈尊下驾来看我,数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。【示例】:我住着半间儿草舍,再谁承望三顾茅庐。 元·马致远《荐福碑》第一折【语法】:动宾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褒义【同义词】礼贤下士【反义词】拒人千里、妄面子大2。鞠躬尽瘁【解释】:竭尽劳苦地贡献一切,到死为止。诸葛亮在《后出师表》中预示为了国家,决定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深刻地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耿耿。【出自】: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:“臣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释读解义:臣只有小心翼翼,贡献出全部精力。【示例】:臣仅有一片愚忠,鞠躬尽瘁。 欧阳予倩《忠王李秀成》第三幕【语法】:补充式;作谓语;含褒义【同义词】死而后已、忠心耿耿、积劳成疾、鞠躬尽力、全心全意、呕心沥血、赤胆忠心3。七擒七纵【解释】:三国时,诸葛亮出兵南方,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,放了七次,使他真正服输,不再为敌。比喻运用策略,使对方心服。【出自】:裴松之注引《汉晋春秋》:“亮,七纵七擒,是只称臣。”释读解义:诸葛亮诸葛亮出兵南方,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,放了七次,使他真正服输,不再为敌。【示例】:那敬德鞭无虚举,举无不中。你便要一冲一撞,登时间早将你七擒七纵。 元·无名氏《小尉迟》第一折【语法】:联合式;作分句、状语;比喻运用策略,使对方心服【同义词】七擒七纵4。初出茅庐【解释】:茅庐:草房。原比喻新露头脚。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。缺乏经验。东汉末,诸葛亮在刘备的再三请求下,离开他在襄阳住的茅屋,去当刘备的军师。首战设奇计火烧博望坡,大败曹兵。【出自】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三九回:“直须惊破曹公胆,初出茅庐第一功。”释读解义:诸葛亮直接设奇计火烧博望坡,大败曹兵。,新露头脚就立了第一个功劳【示例】:那傻小子是“初出茅庐”,我们准可以扫光他! 鲁迅《彷惶·高老夫子》【语法】:动宾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刚出道【同义词】羽毛未丰、新硎初试、乳臭未干、少不更事、初露头角、初露锋芒【反义词】老谋深算、识途老马、久经世故、身经百战、老成持重、饱经沧桑、羽毛丰满、饱经风霜、久经沙场、登堂入室、老马识途5。淡泊明志【解释】:指不求名逐利才能使志趣高洁。【出自】: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戒子书》:“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释读解义: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,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。【语法】:偏正式;作谓语;含褒义,指不求名逐利【同义词】淡然处之、普普通通【反义词】争权夺利、争权夺力
三秦文化·文化遗址、陵墓、都城·重要文化名胜景观
三秦文化·文化遗址、陵墓、都城·重要文化名胜景观
(1) 古楼观与老子讲经台。 古楼观亦名楼观台,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城东南十五公里的终南山北麓,是中国道教最早的宫观。楼观道士依据传说认为,楼观台是当年关尹修道、老子讲经著书之地,故称为中国道教的“仙都”与“祖庭”。在这里形成了楼观道派,至今传法不绝,因为这里自然环境幽静,周围是国家自然保护区,经常有游人来此参观。 据魏晋之际出现的道书《文始传》《楼观本起内传》以及朱象光撰《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·文始传》和赵道一撰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·尹喜传》等道家文献资料,相传在周康王时代,古秦州(今甘肃天水)人尹喜即关尹,曾在终南山北麓(今楼观台处)修道,尹喜自幼聪慧,眼有日精,喜读天文历象周易之类书籍。他不修俗礼,但是善观天象,用其所居之楼观星望气,故其家宅楼被称为“楼观”。周康王闻之,拜为大夫。周昭王二十三年五月,尹喜观天象见“紫气东来”,又见“天理星”从“启明星”座一线沿“廿八宿”的“卯星”座而过,(卯星座的方位是秦地)他用易数推理,知此气为祥瑞之气,此星是光圣之星,因而必有圣人从东向西而行。于是尹喜在东西交界必经之路的函谷关做令尹,专门等待迎接这位大圣人的到来。七月的一天,只见一位气宇不凡的老人,童颜鹤发,一身仙风道骨,骑着青牛来至关下。尹喜一见知是东方来的圣人老子,急忙拜跪迎接,尹喜执弟子礼,请老子入官舍,停留一些时日后,尹喜便请老子归楼观本宅传道说经,于是老子在古楼观讲授他的道德真经,最后著书五千言,后人名曰《道德经》。老子在古楼观说经的地方,后人称为“说经台”。老子除为尹喜讲道德经外,还授的西边升之诀,妙真内解等太清上法、三洞真经、灵宝符图及太玄等法。尹喜接受了老子的传授后,自己也著作了《关尹子》(九篇)以发挥《道德经》的义理。 老子在古楼观传道说经已毕,将欲辞别西行。弟子尹喜恋恋不舍,老子见此情难却,便实言告之说:我必走,我走之后你专心研诵我的《道德经》一千日,即能进入妙境,那时你可在蜀郡(今四川成都)青羊宫见到我。说罢,只见老子带上他的牵牛童子乘驾青牛徐徐升天而去。在楼观台的附近一山腰留下了老子的俗骨肉身,弟子尹喜将老子的肉身葬于西楼观,这就是今天的老子墓。老子升天之后,尹喜依照老子的教导整日修道诵经,果然三年以后得道成为神仙,后来在成都的青羊宫见到了老子。尹喜在青羊之肆会见老子之后,老子乃授喜“玉册金文,号文始先生,位为无上真人”。后人尊称尹喜为“九天仙伯文始无上真人”。老子复授尹喜以“入方隐文”、“致入景云舆”之术,能分身隐形、升天腾云。从此尹喜跟随老子出西域,“化胡成佛”,老子与尹喜又成为佛道两家共奉的祖师。 如今的古楼观尚保存有文物古迹景观五十余处,如“说经台”、“炼丹炉”、“化女泉”、“上善池”、“吕祖洞”、“宗圣宫”、“系牛柏”、“老子墓”、“道德经碑刻”等等。历代著名文人、游客在这里留下了难以计数的题诗、题辞、留名,如李隆基、李白、岑参、白居易、苏东坡、苏辙、韩琪、薛周、欧阳询、赵孟覜、高文举等都在这里留下了本人的墨迹。今天的古楼观修整的更加壮观清幽,是人们游览的重要名胜。 (2) 太史司马迁祠墓。 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谓司马迁“生龙门,耕牧河山之阳”。“龙门”指陕西省韩城市高门村龙门寨,也指韩城的黄河渡口“禹凿龙门”。今韩城市徐村人传说:司马迁后裔是由南高门“龙门寨”迁到徐村“同居寨”的。这也可证明司马迁生于“龙门”的的确确是指生于“龙门寨”。 司马迁的祠墓建在高门原的芝川镇东南的高岗上,东临黄河,西枕梁山,南接魏长城,北带芝水,气势雄伟,宛若蟠龙。 据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》记录载入:司马祠墓始建于四晋怀帝司马炽永嘉四年(310),现保存于祠中的刻石六十余通,最早的为北宋英宗赵曙治平元年(1064)太常博士知同州韩城县事李奎所写的碑石。碑文有“荒祠邻后土,孤冢压黄河”。可见北宋中叶,太史祠已甚荒凉。北宋徽宗时期对太史祠进行了整修,宋徽宗赵佶宣和七年(1125)韩城县令东鲁尹阳所撰《修太史公庙碑》有云:“栋宇甚倾颓,阶级甚卑坏,埏隧甚荒废”。于是由当地人民集资修筑起“五架四楹之室,又为复屋以宗之。”据专业人士鉴定,认为现存的寝宫、山门,乃是宋代木结构建筑的遗存。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。寝宫中的太史公塑像也是北宋时代的作品,保留至今犹有价值。 明清两代对太史祠进行过数次修葺,才使这个珍贵的文物得以保存至今。明嘉靖年间太史祠年久失修,“震风凌雨,飘瓦摧垣,倾楹剥栋,荆楱草莽之间,尽荒废者半,仅存者半。其最下北向之坊,危而当道,行者患之。”当地百姓集四方之资,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重修,大体上恢复了原貌。清代康熙年间、嘉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地整修过太史祠,在祠前垫起了高大的堂基和“神路”,并用砖石砌成了九十九层台阶,把寝殿、山门等修缮一新。 司马祠的后院有司马迁墓的遗存,传说这或许是衣冠冢,由于传说在高门原上另有司马迁真墓。司马迁墓依据《水经注》记录载入,那个时候就有。《水经注》云:“墓前有庙,庙前有碑。永嘉四年,汉阳太守殷济瞻仰遗文,大其功德,遂建石室,立碑树桓,太史公自序曰“迁生龙门,是其坟墟所在矣!”由此大致推知,祠与墓可能同时建起来的。大概是此地先有其墓,紧接着因墓而建祠。依据传说,司马迁的真墓葬于徐村西南凤凰岭下的凤凰穴上,按旧俗,过去每年清明,其族人还要在那里唱戏以示纪念。笔者1986年曾专程去那里考察,当地人还能指出埋葬司马迁墓的地方,但是可参考的文物资料实在难以获取,这是很值得考证研究的问题。 研究司马迁与《史记》始终是史学界经久不衰的课题,无论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史学家的观点有多少分歧,然而大家对他的贡献都是高度赞赏的。1958年春著名史学家郭沫若欣闻司马迁祠修整竣工,便挥毫泼墨写下了一首五言律诗:“龙门有灵秀,钟毓人中龙。学殖空前富,文章旷代雄。怜才膺斧钺,吐气作霓虹。功业追尼文,千秋太史公。”郭沫若诗手迹潇洒奔放,对司马迁的功业做了最全面的评价,今刻石立于太史祠前。 (3) 张良庙与闭谷洞。 张良(汉封留侯)庙亦名留侯祠,位于陕西省汉中地区留坝县城北十五公里秦岭南坡的紫柏山麓,此山古树多紫柏,故名“紫柏山”,又山间层峦叠翠,如龙跃云,故又有“龙如山”之称。这里又是汉江支褒河的起源之地之一。张良庙依山傍水,座落在褒河支流的两条溪涧交汇之地,背依紫柏青山,左右二水夹流,周围五山(指紫柏、苇陀、青龙、凤凰、紫关五山)环抱,庙内楼、亭、殿、阁错落有致,古香古色,与自然景色交相互映,殿、阁前后,古柏劲松参天,真乃人间仙境。现留坝的张良庙后山留存有“张良避谷洞”,张良庙原是为祭奠张良壁谷而造,渐渐成为道士修道的幽静之地。张良庙占地面积约为一万四千二百平方米,楼殿亭阁、厅廊室舍一百五十六间,现存碑刻三十九通,摩崖题字五十一块,匾额五十余面,楹联四十余幅,是陕西省汉中地区规模最大、保存比较完整的古迹。 (4) 诸葛武侯祠墓与定军山。 诸葛武侯祠、墓都建在陕西省汉中地区勉(沔)县境内,武侯墓座落在勉县城南五公里的定军山脚下,因山而造墓,不起坟垅。武侯祠在勉县城西郊与武侯墓隔沔水相望。勉县人民非常崇敬这位蜀相,通常称武侯墓为“爷坟”,称武侯祠为“爷祠”或“爷庙”,经常有人祭祀,“水旱疾疫必祷”,求武侯英灵赐福于万民。 武侯祠据史书记录载入始建于三国时期景耀年间。景耀六年,习隆等人表请就墓立庙奉祀,以从民望,诏从之,沔阳之庙盖始于此。后世屡经战乱塌毁,现庙系清代重修,民国年间又进行修葺。现祠内存有武侯塑像,葛巾羽扇,俨然仪型,庙内古柏数十株,四面垂翠与画檐朱栋相掩映。在画檐下还保存着不少历史上的名人的题诗作匾,引人注目的是“诸葛大名垂宇宙”、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等吊古名言。 诸葛亮墓位于定军山西南麓,地势险要,隔汉江与天荡山对峙,是三国角逐时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屯兵之地。墓园松柏参天、郁郁葱葱,由于是因山造墓,虽无人工堆积的坟冢,但山丘自然高起,亦颇有气势。墓前树一石碑正书“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墓”,墓地经常有人祭扫。在墓的前面还建有献殿、大殿等。大约是由于历史已经认定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光辉代表的原因,历代官民无不对其顶礼膜拜,而且从未有人来此盗掘文物珍宝。 现存定军山诸葛武侯墓有“真”、“假”二墓之说。人们传颂的武侯大墓后生两株桂树,因称双桂大墓,墓前立有明万历二十二年(1594)金陵赵健书碑。然而从此以后来又有人传闻大墓附近另有“武侯真墓”,原来那座大墓是为掩人耳目、以假乱真而虚造的。自是,便生出了真假二墓的疑案。“武侯真墓”前边立有嘉庆四年(1799)陕甘总督松筠所立碑石。也有一种意见认为,勉地人民历代的传说不可轻易否定,“如因三尺抔土而聚讼不休,强作附会,无甚意义。……举定军一山皆曰侯墓可也,若必求尺壤寸土以实之,凿矣。”(日本19世纪著名汉学家竹添井井所记汉文版《栈云峡雨日记》)此说法也有一定道理。 诸葛武侯墓是依据诸葛亮生前遗命葬于定军山而建的。这便挑起了后人的很多猜测,做出过诸多解释。有人以“风水”说解释定军山有“五气”,侯墓可绝山脉,盖不足取。还有人以为沔在阳平,其地控三关,当蜀道咽喉,武侯死葬于此,遗灵犹壮山河。此说也不近于历史。更加的多的史学家从那个时候的历史形势来分析,认为诸葛孔明晚年力伐中原,六出祈山,在五丈原打了最后一仗,终因积劳成疾未能实现他的抱负,至为遗憾。他遗命葬于定军山,是由于他北伐中原,曾经扎营于定军山,申明军法,筑城峙粮,做到了“鞠躬尽粹,死而后已”,同样也可告示后人兴复汉业,必在汉川。 (5) 孙思邈与药王山。 孙思邈,唐人,伟大的医药学家,生于陕西省耀县,长期隐居药王山,采药并研究医术,后世誉为“医圣”或“药王”。药王山位于耀县城东一点五公里处,海拔812米。药王山古称“风孔山”,唐以前称“磬玉山”,民间称“东山”。《耀州志》谓:“山出青石,唐天宝中取为磬,其后郊庙乐遂废泗滨磬。”说明唐以前此山盛产磬玉石;所以有“磬玉山”之称。北宋时,药王山称“五台山”,据宋元丰四年(1081)《耀州华原县五台山真人祠记》碑载:华原本京兆属邑,后建而到郡曰“耀”,有山曰“五台”,山峰回环相望者有五,因以名焉。山有五峰,顶平如台,五台各有其名,东曰瑞应,南曰起云,西曰升仙,北曰显化,中曰齐天。为别于长安之南五台,也叫是山为“北五台”。 耀州五台山在隋唐时期本是佛教胜地,唐代建有宝云寺、昭阳庵。昭阳庵为唐太宗姑母昭阳公主出家修隐之地,宝云寺曾是孙思邈隐栖采药之地。据闻,唐贞观年间,孙思邈曾被邀入宫为长孙皇后医治顽症,并治愈了太医们百医不愈的难产症,平安顺利地生下了太子,唐太宗极其兴高,欲赐孙思邈以gaoguan,但孙思邈愿为天下百姓采药医病,固辞不受。太宗无可奈何,便封他为“真人”,送以骏马金牌,任其广游名山大川采药行医。太宗对孙思邈不慕名利地位、专心为百姓医病的品德非常敬重,后来,有次太宗起驾前往玉华宫,路过华原五台山,专门上山拜访了孙思邈,在“宝云寺”前留下了“唐太宗御道”,名传后世。唐武宗灭佛,加之五代之乱,五台山的寺庵遭毁,以后便被道教占据。北宋初年在宝云寺旧有的地址修建了“崇福观”,北宋中叶,嘉祐四年(1059)邑人万俟景游孙真人故宅,见其荒废倒塌而有感,遂筹集资金,基构堂宇,在药王山建起了有史以来第一个“真人祠”。宋徽宗敕赐真人祠为“静应庙”。在金元时代又建起了显化台(北洞)太玄洞、望仙门、慕真台、聚胜亭、凌虚阁、远门等。 “五台山”改称“药王山”是晚清由民间传倾而成俗的,先敬称孙思邈为药王,继之因是药王隐居之山故称“药王山”。光绪二十五年(1899)《陕西全省舆地图》以“药王山”载入版图,历代习称延续下来。 药王山林地面积六百余亩,其中柏林三百零三亩,成型古柏万余株,千年以上的古柏三十株,特别是相传药王手植之柏,高13、5米,腰围3、95米,挺拔粗壮,据专业人士鉴定柏龄在一千三百年以上。满山野药材二百二十九种之多,占全县药村种类的百分之七十以上。 金山现存磬玉石雕刻的牌坊十二座,都题有匾额与对联,启发后人,叹为观止。药王山现存最古的建筑是金代大殿,始建于宋嘉祐四年(1059),金大定九年扩建,明柱悬梁,斗拱丛集,浑厚古朴,经过明代大地震的考验。1985年建成南庵碑廊,收藏历代遗存的碑石三十余通。有北宋元丰四年(1081)、金大定九年(1169)重刻《耀州华原县五台山孙真人祠记碑》、宋崇宁三年刻《盛德年五台山静应庙额敕并加号妙应真人告词》碑、宋徽宗宣和元年(1119)御书《题褚慧龙章云篆诗文碑》、元复刻《唐太宗赐真人颂》、《孙真人福寿论》碑及明刻《龟蛇》二字碑等。在南庵元代大殿的东西两壁上绘有《帝后出行图》,全国各类人物十二组,八十余人,色彩艳丽,栩栩如生,是研究元代壁画的艺术珍品。 北洞正门是“一天门”,门内其实就是“药王大殿”,殿内一派古气雅韵,道骨仙风,奥妙飘逸,令人神往。大殿中间位置端坐着明代嘉靖年间塑的孙思邈彩色雕像,高三米,慈祥和善,威严可亲,经常有人来此焚香求药,希冀延年受福。药王山还有“医方碑亭”、“海上仙方”等名碑,还有十大名医塑像、洗药池等重要历史文物。药王山石刻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药王山被陕西省列为第一批风景保护区。
诸葛亮何时出山
诸葛亮,字孔明,生于公元181年,卒于公元234年,琅琊阳都(今山东沂南县南)人,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家和军事家。著作有《诸葛亮集》。
诸葛亮生长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。爸爸诸葛硅曾做过太山郡郡丞(郡守的助手)。诸葛亮幼小时,妈妈章氏病故,7岁时爸爸猝然离世。从此,诸葛亮兄弟成了孤儿,全靠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。叔父去世后诸葛亮带着诸葛均迁居到襄阳附近的隆中隐居下来,过着边耕边读的活法。他爱读兵法和先秦法家著作,反复阅读《申子》、《韩非子》等著作,用心研究各种学派的看法和主张。
在隆中时,诸葛亮已极有才干。他自比春秋时期著名家管仲和战国时代著名军事家乐毅,这反映了他的志向。
诸葛亮经常和石广元、徐庶、孟公威、崔州平、庞统等有才华的年青人交往,切磋学问,议论国事,成了挚友。他还经常找那个时候颇有声望的大名士庞德公、司马徽、黄承彦等请教。庞德公称他为“卧龙”。诸葛亮在隆中度过了10个春秋(公元197年至公元207年)。这一时期,那个时候割据荆州的刘表,几次请他出来做官,他认为刘表是个庸碌之辈,便谢绝了。
诸葛亮在隆中期间,东汉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。各地的割据连年征战,拥地称雄,经过十来年的混战,曹操先后削平董卓、袁术、袁绍、吕布之流,占据了北方;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占据了江东;刘表占据了荆州地区。那个时候刘备(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,涿都汲县人)势单力薄,先后投靠过曹操、袁绍、刘表,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活法。但是,他并不甘心做别人的附庸,一心想单独发展本人的。为此,他到处礼贤下士,广揽人才。
刘备在襄阳时,当地的名士司马徽向他举荐过诸葛亮。后来又从自己器重的谋士徐庶那里知道诸葛亮是个杰出的人才,决定到隆中拜访诸葛亮。207年冬天,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,但都没遇上他。可是刘备为了找理想的助手,第三次去茅庐拜访诸葛亮。诸葛亮被刘备的真诚所感动,在本人的茅庐接待了他,并且把自己长期慎重考虑的统一天下的谋略说了出来。
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那个时候的形势,并向刘备提出占据荆、益两州,谋取西南各阵统治者的支持,后取孙权,对抗曹操,进而统一全国的隆中对策。刘备为有如此理想的助手而深感欣慰,他恳请诸葛亮出山,帮自己打天下。诸葛亮慨然应允。
诸葛亮跟随刘备来到新野,帮助清理游户,扩充部落,他的各方面才能,很快在实践中显示了出来,刘备器重诸葛亮,对一切军国机密大事,都和他商量决断,两人“情好如密”。
公元208年7月,曹操统帅20万大军南征刘表。刘表病卒,刘琮抢先自立为荆州牧。刘琮被曹操的声势吓破了胆,惊惶之余,遣使投降。
刘备慌忙南撤,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,刘备部落被打败。当此之时,诸葛亮出使东吴,促成孙、刘联盟,扭转了局势。
公元208年11日,孙、刘联军(共5万多人)会师后,统归周瑜指挥,接着沿江而下,迎击敌人,与曹军在赤壁相遇。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。赤壁之战以孙、刘联军的胜利和曹军的失败而告终。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,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。这一战役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。赤壁之战胜利的基础是“孙刘联盟”。诸葛亮在成败的关键时刻,出使柴桑,正确分析形势,把握有利时机,说服孙权,促成孙刘联盟,为赤壁大战的胜利立下了头功。
赤壁大战以后,刘备大增,领兵进击武陵、长沙、桂阳、零陵四郡(今湖南境内)。江南四郡纷纷不战而降,刘备乘机占据了荆州南部的大片土地。郡下诸臣推举刘备为荆州牧。刘备领兵屯驻油口(今湖北公安南),封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(类似总参谋长),并委派他督理零陵、桂阳、长沙三郡。诸葛亮注意和提防安定三郡的社会秩序,“调其赋税,以充军实”。
公元214年,刘备占领益州。刘备自称益州牧,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,协揽军政事务。诸葛亮全力以赴协助刘备治理巴蜀。诸葛亮完全发挥卓越的治国才能,发展经济,训练部落,使刘备的大增。
公元217年,刘备占据汉中而结束战事,自立汉中王。
公元221年4月,诸葛亮劝说刘备即位,建蜀汉国,以争取上的主动。刘备在成都称帝,立刘禅为皇太子,以诸葛亮为丞相。称帝三个月后,即领兵伐吴,为襄樊之战中被吴军擒杀的关羽报仇,诸葛亮、赵云苦谏却无济于事。
公元222年,吴蜀交战,吴军连破蜀军40余营,刘备大败,率残兵败将逃回白帝城(今四川奉节东)。公元223年2月,刘备病危,便派人赴成都,诏诸葛亮到白帝城,“苦嗣子刘禅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”。诸葛亮预示竭尽全力,忠心辅佐幼主。同年四月,刘备病死,刘禅即位,封诸葛亮为武乡侯,兼任益州牧。从此,诸葛亮全面担负了治理蜀汉的重任。
诸葛亮纵观天下风云变化,依据蜀汉的国力与兵力,制定了正确的外交路线和治国方针,来确保主动,共御强敌。对外采取和东吴恢复吴蜀联盟的关系。依据那个时候的国力,诸葛亮暂时对南中叛乱采取抚而不讨的政策,发展生产,休养生息,恢复国力。
公元225年3月,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平叛。诸葛亮采取了“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;心战为上,兵战为下”的策略平定了南中之乱。诸葛亮恩威并施,七擒孟获,使孟获心悦诚服地率众投降,并且也赢得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心。
诸葛亮南征,不但取得了平叛南夷的胜利,而且较好地解决了蜀汉中间位置与地方、统一与分裂之间的矛盾和蜀汉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。从此以后,诸葛亮采取“以夷制夷”的政策,巩固了南中的安定。
平定南中叛乱后,诸葛亮加紧训练兵马,准备北伐。公元226年,魏文帝曹丕病死,曹睿即位。诸葛亮抓住这个有利时机,第二年春,亲自率兵,北驻汉中,乘机进击曹魏。
北伐临行前,诸葛亮给刘禅上了《出师表》,阐明了本人的主张,并希望蜀汉政权能够贯彻执行。
公元228年,诸葛亮出兵北伐。街亭失守,箕谷失利,战局对蜀军不利。诸葛亮感到蜀军不适宜再打下去,便率余部退回汉中。
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,诸葛亮认真汇总经验教训。为了古板法纪,做到赏罚分明,他忍痛处死了违犯军令、致使战争失败的马谡。
公元228年冬诸葛亮进行第二次北伐,公元229年,公元231年二月,三、四次北伐相继失利。
经过几年的战争,蜀汉的人力、物力损失很大,诸葛亮推行“休士劝农”“教兵讲武”整顿内政,准备条件。经过三年的准备,公元234年2月,诸葛亮率10万大军杀出斜谷口,占据武功,在五丈原扎营,进行第五次北伐。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渭水南岸相持。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一套女服,想激怒他迎战,但未能奏效。两军在渭水相峙了100多天。八月间,诸葛亮因积劳成疾,一病不起,病逝于五丈原军中。
诸葛亮的五次北伐,把战争引向敌区,掌握战役的主动权,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,取得了“以攻为守”的作用。
诸葛亮病逝时年方54岁,依据其遗嘱,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沔水定军山。安葬他时,后主派大臣吊唁赠他“忠武侯”的称号,后人又称他为“诸葛武侯”。
诸葛亮在短暂而不平凡的毕生中,辅佐刘备父子治蜀显示了非凡的治国才能。
诸葛亮把选拔人才看作是国家兴亡的大事。他反复强调“治国之道,务在举贤”。诸葛亮的“贤”的标准一是有才能,能治军治国;二是忠于蜀汉政权,能够贯彻蜀汉的方针政策。
诸葛亮“用人不限其方”,广揽人才,使蜀汉朝中guanyuan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割据集团。
诸葛亮十分注重和重视发展教育,他劝张爽、尹默、谯周等人从事教育。蜀汉建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太学,主要学习儒家经典,培养封建阶级的各方面人才。
诸葛亮执政过程中,深感民乱始于政乱,即始于豪强官僚的专横自恣。诸葛亮亲自主持制定了《法检》、《科令》、《军令》、《蜀科》等法令条例,并颁布执行。
诸葛亮执法的特征是,不避权贵,不徇私情,而且刑罚有准,轻重适当。在执法过程中,诸葛亮还注意和提防把“威之以法”和“服罪输情”结合在一直,给人以出路和希望。
诸葛亮还注意和提防把行法和教化结合在一直,三令五申各种法律条令,努力做到人人皆知。诸葛亮历行法治,科教严明,赏罚必信,使蜀汉清明,一步步稳定蜀汉秩序。
为了维护蜀汉的统治,增强国力,诸葛亮推行“务农植谷,闭关息民”的政策,促进农业的发展。
为了解决军粮,诸葛亮在汉中分兵屯田,为久驻之计。
诺葛亮注重和重视水利建设。组织人力,在成都市西北郊的柏河上修了一条九里长堤,人们称它“诸葛堤”。
诸葛亮实行盐铁官营政策,还鼓励种桑养蚕织锦,使蜀锦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。
诸葛亮反对奢侈浪费,提倡节俭,主张丰收之年不浪费,平时注意和提防储备,以防灾荒。
诸葛亮生活在割据争雄的年代,他十分注重和重视部落建设。他认为,治理部落是保护国家,巩固政权的大计。
诸葛亮注重和重视士兵在战争中的效果。
诸葛亮不但严格训练和教化士卒,还注意和提防对将领的教育。他写了《将苑》一文,人们称它是将之道。
诸葛亮还十分注重和重视部落训练。经过诸葛亮严格训练的部落,“戎阵整齐,赏罚肃而号令明。”
诸葛亮在治国、治军过程中提出来的原则和方针,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作用与影响。
纵观诸葛亮的毕生,他的运筹帷幄的风采,宁静淡泊的气度,谦虚务实的作风,“鞠躬尽瘁”的献身精神,百折不挠的意志,展现了中国人民优秀的精神和品格。难怪历代“端推诸葛亮是全人”,说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,忠贞的典型。
诸葛亮的武侯祠在哪些地方:
武侯祠(汉昭烈庙)位于成都市武侯区,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,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、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,也是全国作用与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。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。成都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,由三国历史遗迹区(文物区)、西区(三国文化体验区)以及锦里民俗区(锦里)三部分组成,享有"三国圣地"之誉。
诸葛亮的办公地点—武候祠在哪些地方?
在成都,不过武候祠是记念诸葛亮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