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干地支纪年从哪一年开始(天干地支最简单容易的算法)
目录导读:
天干地支纪年是以哪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的
天干地支是依据天文,月亮圆缺变化,确定的,创出这种历法的时刻,也许根本不是甲子年
“天干地支”这种纪年以哪一天为起点?
“天干地支”这种纪年的新的一年是立春交节之后开始的。
天干地支纪年是以哪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的?
天干地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的。
天干地支纪年法,源于中国。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,简称“干支”,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。
十天干即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;十二地支即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
十二地支又与12生肖对应:子鼠、丑牛、寅虎、卯兔、辰龙、巳蛇、午马、未羊、申猴、酉鸡、戌狗、亥猪。
干支表:
甲子。乙丑。丙寅。丁卯。戊辰。己巳。庚午。辛未。壬申。癸酉。
甲戌。乙亥。丙子。丁丑。戊寅。己卯。庚辰。辛巳。壬午。癸未
甲申。乙酉。丙戌。丁亥。戊子。己丑。庚寅。辛卯。壬辰。癸巳
甲午。乙未。丙申。丁酉。戊戌。己亥。庚子。辛丑。壬寅。癸卯
甲辰。乙巳。丙午。丁未。戊申。己酉。庚戌。辛亥。壬子。癸丑
甲寅。乙卯。丙辰。丁巳。戊午。己未。庚申。辛酉。壬戌。癸亥。
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的方式方法:
不同资料算法有所差别,有的给出公式,但根本上是一回事。这里介绍一种简易直观的算法。 first of all给每个天干、地支一个编号,从头以4开始循序排下去,天干10后接1,地支12后接1。
天干:甲4。乙5。丙6。丁7。戊8。己9。庚10。辛1。壬2。癸3
地支:子4。丑5。寅6。卯7。辰8。巳9。午10。未11。申12。酉1。戌2。亥3
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对应该尾数的天干,再将公元纪年除以12,用除不尽的余数在地支中查出对应该余数的地支,如此便获得了公元纪年的干支纪年。如2003年,其尾数为3,相应的天干为“癸”;以12除2003得166,余数是11,相应的地支为未。于是2003年的干支纪年为“癸未”年。注意和提防这是指2003年立春之后,立春之前应是“壬午”年。赵达先生在“祭文”中指出的时间是“癸未清明”,清明是立春后来的第四个节气(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),所以赵先生说岁在癸未,而非壬午。
古时候的干支纪法从哪个朝代开始的?
干支纪法是出自于黄帝时期,在西汉初成雏形,正式开始于王莽,通用盛行于东汉后期。
干支纪法
干支纪法也叫作“干支纪元法” ,是古时候用来计算时间的方式方法。干支是“干“,”支”的总称呼。
干指的是天干,是古时候的一种计序的文字符号 ,有十个,因此也叫十天干。分别为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
支指的是地支,是古时候用来记录时辰的符号,有十二个 ,是一亦称十二地支。分别为: 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
干支纪法通过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组合,共搭配成六十组干支,分别用这六十个干支来预示时间的记叙。紧接着把六十个干支作为一个周期,反复轮回使用。再依据干支纪法形成干支纪年,干支纪月,干支纪日,干支纪时。也就是此刻说的农历的讲法就是按干支纪法来记叙的。
干支纪法使用时间古时候用干支纪法来记录年、月、日、时 ,但是而不是同一时期出现的,不同时间记录开始使用的年代均不相同。总之,干支纪年法,干支纪月,干支纪日,干支纪时的开始使用时间不是一起的。
据说在干支纪年法以前,曾采用过岁星纪年法 。但后面发现这样记录的周期并是百分百的准确,所以从东汉建武三十年(公元54年)以后,就一步步开始了干支纪年法。
而干支纪日法在我国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,殷代甲骨片上已发现了完整的干支表,而且依据《春秋》所记第一次日食发生在鲁隐公三年(公元前720年)二月己巳日 ,证明了从那时以来一直一直井井有条地使用干支连续纪日。至于干支纪时的使用时间,已经无从查考了。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特也是在古时候十二辰制的基础上演变形成。
所以干支纪法的使用具体时间并没有颇具体的证据,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已经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。
天干地支纪年的最早记录载入是何时?
从甲骨文的记录载入来看,商朝五丁开始就以干支记日,由此来看,最晚大概公元前1300多年我国就开始干支计日。但连续不断,没有错乱的记录,是从《春秋》所记录载入的第一次日食开始的。那个时候是鲁隐公三年,二月己巳,日食。从这天开始,自春秋到此刻2700多年,干支记日从未间断,从未错乱。这在世界文明中是个奇迹,是独特的。至于天干地支纪年,也可以确定在秦代就已使用,只是那个时候称为太岁纪年法,打比方说,史书上记录载入的始皇八年,岁在涒滩,就是指的申年。而形成与此刻一致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就是西汉的太初历。
我国古代是何时开始用天干地支计年的?
相传黄帝时代,因有蚩尤神扰乱,黄帝忧民之若,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,流血百里不能治之,黄帝於是斋戒沐浴、筑坛祀天、方丘礼地。天乃降十干(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)。十二支(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)。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,十二支方布像地形,始以干为天,支为地,紧接着乃能治之。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,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,命大挠氏(黄帝宰相)窥探天地之气机,探究五行(金木水火土),始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等十天干,及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等十二地支,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。 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、甲子月、甲子日,甲子时。此乃天干地支纪年之由来,大挠创立甲子的事情,《史记》没有记录载入,但张守节的《史记正义》里却提到,“黄帝受神策,命大挠造甲子”。《三命通会》也说,“昔者黄帝将甲子分轻重而配成六十,号曰花甲子。”至于花甲子和纳音出现的先后,《渊海子平》一书就论,“夫甲子者,始成于大挠氏,而纳音成之于鬼谷子”。因此,咱们国家的日历称为“黄历”(黄历,相传是由黄帝创制,故称为《黄历》。古时由钦天监计算颁订,所以也称皇历。其内容指导农民耕种时机,所以又叫农民历。民间俗称为通书。但因通书的「书」字跟「输」字同音,因避忌故也叫作通胜。黄历是在中国农历基础上产生出来的,带有很多预示当天吉凶的一种历法。《黄历》主要内容为24节气的日期表,每一天的吉凶宜忌、生肖运程等)。起先,天干仅是用来记日,由于每一个月的天数都是以十进位的;地支用来记月,由于一年十二个月,正好用十二地支来相配。可是随之不久,人们感到单用天干记日,每一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天干,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记日期,如《尚书·颐命》就有“惟四月哉生魄,王不怿。甲子,王乃洮拱水,相被冕服,凭玉几”的记录载入,这用如今的话来说,就是四月初,王的身体很不舒服。甲子这一天,王才沐发洗睑,太仆为王穿上礼服,王依在玉几上坐着。后来,干支记日的办法又被渐渐引进到了记年、记月和记时。这样,干支记年、记月、记日、记时的一整套体系就在实践过程中,渐次地形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