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二时辰是什么时候(子时时辰二时)
十二时辰是我国古代时间划分的一种特有的方式,追溯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周朝。依照十二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为单位,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,每个时辰约等于两个现代钟表小时。这种时间划分方式在古时候中国流行了几千年,直到20世纪初才被西方时间体系所取代。
每个时辰的起止时间是固定的,以子时作为起点,即晚上11点到凌晨1点为子时,子时之后依次是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时。这种时间划分方式被普遍使用于生活之中的各个方面,如农业、手工业、平时生活等。
在古时候农耕社会中,十二时辰被普遍用于农事活动的安排。每个时辰皆有其特别规定的名称和象征意义。子时代表“子时刻,鸡鸣起舞”,即早晨最早的时候。丑时代表“二时发育,黄牛开始耕种”,象征着清晨农民开始劳作。寅时代表“虎晏出木”,预示早晨的第3个时辰。卯时代表“母兔出洞”,象征着春季生命力的开始。辰时代表“白蛇出崴”,象征早上的最后一个时辰。
巳时代表“草蛇炼丹”,预示上午最早的时辰。午时代表“羊跃入山”,象征午后的烈日高照。未时代表“二羊奋蹄”,象征着中午时分。申时代表“猴转桃花”,象征着下午时分的开始。酉时代表“佛于西宫”,象征下午的最后一个时辰。戌时代表“犬吠寒夜”,预示晚上最早的时辰。亥时代表“水猪黄华”,象征着晚上时分的开始。
在古时候手工业中,十二时辰也被普遍运用。例如,在制作玉器、陶瓷器等工艺品时,不同时辰的气候和温度变化会对成品的质量产生作用与影响,所以工匠会依据十二时辰的区别特点来安排制作工艺。
在平时生活中,十二时辰也经常被用以指代各个时间段。例如,“早上子时”指的是凌晨到黎明期间,“下午申时”指的是下午三至五点之间。这种时间划分方式给人们的活法带过来了一定的规律性和秩序感。
汇总来说,十二时辰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,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富饶的文化内涵。它在古时候农事、手工业和平时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效果,给人们的活法带过来了规律性和秩序感。固然如今已经确定被西方时间体系所取代,但十二时辰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仍然被人们所了解和传承。